5G作為新一代的通信技術,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醫療領域對信息傳輸實時性、穩定性的需求。目前,5G在醫療領域尚處于試驗測試階段,通過在部分醫院部署5G網絡環境,嘗試其在醫療場景的應用方式、應用流程、應用效果等。那么,5G在醫療健康領域下一個階段的落地場景會有哪些?
“5G+醫療”四大應用場景
場景一 :遠程診斷
利用通信網絡系統,邀請方醫療機構通過向受邀方醫療機構提供病患臨床及DR、MRI等影像資料,由受邀方出具診斷報告。
在整個診斷過程中,由邀請方將相關檢查檢驗資料上傳到遠程醫療平臺,三甲醫院專家通過移動端從遠程醫療平臺獲取相關資料以及根據這些資料出具診斷報告,再將這些報告回傳到遠程醫療平臺供邀請方和患者使用。

遠程診斷中DR、MRI等影像資料的通信速率要求在13Mbps,而現有網絡的速率在10Mbps,導致影像資料的傳輸時間過長,要耗費專家幾分鐘時間才能完成下載,影響了診斷工作效率。5G的傳輸速率能夠達到1Gbps,能夠以更高上傳和下載速率為數據傳輸帶來便利性。
場景二:遠程會診
借助通信網絡,邀請方和受邀方通過遠程視頻系統共享醫學資料,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會診診治。
遠程會診過程中,主要涉及到高清視頻通話和資料共享。隨著4K級視頻設備的應用,其傳輸速率在20Mbps,現有網絡將無法滿足。
5G能為基層醫生、專家、患者之間進行視頻通話提供技術保障,而且專家在視頻過程中,還能實現秒速下載患者資料。同時,5G的低時延性保證了彼此之間通話的實時性,提供溝通的順暢。
場景三:遠程手術
遠程手術是基于通信、傳感器和機器人技術,由醫療專家根據手術室的視頻和反饋信息,遠程操控機器人開展手術治療服務。
雖然目前部分醫院已經引進了手術機器人,但是目前的通信設施無法滿足其大量數據的傳輸速率和傳輸低時延要求,不適宜開展遠程機器人手術治療。
5G的高帶寬能夠滿足各類數據的傳輸和能夠滿足視頻清晰度要求,而且其低時延性能夠確保現場機械臂運行與醫生端的操控是高度同步的,不會因延遲而導致醫療專家出現誤判情況,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場景四:移動急救
急救人員、救護車、應急指揮中心和醫院之間通過相互溝通協作開展的醫療急救服務。信息采集、數據處理和傳輸效率成為移動急救面臨的主要難題。
在急救現場,救援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初步檢查,并將相關檢查結果實時傳送到應急指揮中心和醫院。
在運輸過程中,還需要將患者生命體征數據、電子病歷信息等上傳到遠程系統,便于醫生患者相關情況。
在移動急救過程中,5G可以保證醫生對前端情況的實時動態掌控,可以為急救醫生或前端機器人提供準確指導和操控。
未來,5G技術應用于醫療,能助力解決醫療區域限制,提高診斷與醫療水平、降低醫療開支、減少看病花費的時間,平衡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在5G技術下,醫生可以更快調取圖像信息、開展遠程會診及遠程手術,有助于打破我國醫療水平分布不均衡,尤其是偏遠地區的醫療資源匱乏的局面。
文章來源:網絡資料